AI吉卜力風格熱 智財權疑雲引發論戰

AI生成圖的熱潮,確實為生活帶來了不少樂趣與便利。但包括著作權、隱私和濫用風險,以及合理使用範疇等,這些問題不是喊喊口號就能解決。
前陣子你是否也被人工智慧(AI)生成圖的熱潮席捲?打開手機滑臉書,總會看見朋友貼出一張張夢幻風格的AI畫作,可能化身吉卜力動畫主角,或把家裡的毛小孩穿上太空裝,還有把老照片升級成高畫質的復古風格。
AI生成技術已經不只是科技圈的專利,而是真真切切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。
AI生成圖垂手可得 侵權疑慮隨之而來
今年3月OpenAI推出當時最先進的AI圖片生成器,透過文字指令的描述來生成、編輯或修改各種圖像,幾秒鐘後一張高質感的AI圖片就出現了。幾天後社群媒體掀起一股利用ChatGPT生成類似日本動畫工作室吉卜力風格圖片的熱潮。
這種即興創作的快感,宛如科技帶來的魔法,不只一般民眾玩得開心,企業也跟著搭上這班AI列車,像是電商平台用AI快速生成模特兒試穿照,省下大筆攝影費用,連餐廳菜單上的食物圖片也能用AI設計。
在教育領域,有些老師會用AI生成歷史場景的圖片,幫助學生更直觀了解古代生活。遊戲產業也開始用AI幫忙生成場景或設計角色,有效縮短開發時間。懂得運用AI不只省時省力,還可以讓創意無限放大。
這股AI圖片生成器的熱潮,展示了這項新技術的實力,同時也引發侵權疑慮。
當許多民眾玩AI玩得不亦樂乎,卻很少有人停下來想一想,這些AI生成圖的版權到底屬於誰。AI技術的普及雖然帶來便利,但也衍生不少法律和倫理上的挑戰。
AI生成圖的原理,是靠大量資料庫中的圖片進行學習,然後模仿或混搭出新的作品。這些資料庫裡的圖片,很多是從網路上取得,可能是某位藝術家或攝影師的作品,或是一般人隨手張貼在社群媒體的生活照,AI用這些圖片訓練後生成的畫作,到底算不算侵權?這一點值得深思。
AI恐奪動畫師工作 創意精神難以取代
早在2016年,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就已經對AI生成圖像表態。他看到AI生成的早期草圖後直言,非常厭惡這項技術,「我根本不會想將這項技術應用到我的作品中。我強烈認為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」。
宮﨑駿的長子宮﨑吾朗今年4月受訪時表示,AI可能有奪走日本動畫藝術家工作的風險,然而,身為吉卜力工作室創意命脈的父親宮﨑駿是無可取代的。
宮﨑吾朗說:「如果兩年內出現一部完全透過AI製作的電影,那也不令人驚訝。」但他補充道,觀眾是否願意觀賞一部全由AI生成的動畫,那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日本作曲大師久石讓對於人類在藝術領域的價值依舊充滿信心,他堅定表示,「生成式AI沒辦法創作出新的樂曲」,主張AI只能模仿。
台灣漫畫家、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漫畫系助理教授陳漢玲說,雖然數位工具確實能加快圖像產出速度,但對漫畫這類講究構圖節奏、視覺語言的創作形式而言,AI目前仍難以取代專業漫畫家對圖像敘事的掌握。
陳漢玲曾嘗試以3D軟體SketchUp製作背景,將建模轉為線稿使用,雖節省時間,但畫完整部作品後,她感受到強烈的失落,覺得「真的沒有靈魂」,便決定不再仰賴此類工具。
Google:AI智財權複雜 須有合理使用範疇
Google全球政府事務與公共政策副總裁懷特(Wilson L. White)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,AI生成圖是否存在版權爭議,是一個在全球許多地方討論的問題,包含幾個面向。
首先是智慧財產權問題,例如AI生成的作品歸誰所有,這一點目前還在爭論中;另一個面向是如何確保能適當激勵創作者繼續創作,並公開他們的作品。
懷特說,這是一個關於智慧財產權的複雜問題,是社會在轉向AI經濟時,必須進行的辯論,包括創作社群、科技界、政府機構都需要參與,試圖在保護智慧財產權、激勵創作者,以及讓他們擁有工具將創意提升到新層次,在這些因素之間,找到平衡點。
懷特指出,在美國有「合理使用」的概念,也就是版權材料的使用是否被最小化,並產生了轉化性(transformative)的結果;新加坡和日本等國家提出了「文本與數據探勘(TDM)例外」的版權法概念。這意味著可以從版權作品中提取文本和數據來訓練AI模型,這是版權法的一個例外,也是實現合理使用概念的一種方式。
AI生成圖的熱潮,確實為生活帶來了不少樂趣。從個人創作到商業應用,它讓創意變得觸手可及,也讓人們看到科技的無限可能。但就像任何新玩具一樣,玩得開心的同時,也得小心別玩過頭,包括AI圖片著作權、隱私和濫用風險,這些問題不是喊喊口號就能解決,需要每個人多一點警惕。